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学习新思想 > 正文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下)
2021-08-31 14:47:00  来源:新华日报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任务,到党的十五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纲领,到党的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布局,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并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是在这一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层出不穷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坚持和发展,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建设、发展物质文明,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雄厚物质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后,我国已经进入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发展阶段,进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发展阶段。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这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要求。

坚持不懈推动政治建设、发展政治文明,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政治保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坚持不懈推动文化建设、发展精神文明,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坚持不懈推动社会建设、发展社会文明,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增强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逐步实现社会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治理过程的民主化,对有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起着重要作用。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不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文明,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永续发展新路径。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要通过改革创新,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四、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应当具有的大格局、大境界、大抱负。

为人民谋幸福,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立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要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为民族谋复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立足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为世界谋大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担当。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当今世界正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怎么了?”“应该怎么办?”的世界之问,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期盼是,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中国建议是,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提出了包容多样的文明观,主张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五、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不断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尽管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和平和发展始终是时代主题,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国际社会摒弃冷战思维和国强必霸逻辑带来了希望。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联合各方共同打造全球公共产品树立了榜样。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是开放包容进程,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阳光大道。要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把“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把“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把“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把“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中国坚定不移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维护和巩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积极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推动建设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能力。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李捷(作者为中国史学会会长,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