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事必有法,然后可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正确方法论,讲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故事也需要坚持正确方法论。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讲好改革的故事,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理论宣讲工作走深走实、出新出彩。
坚持群众路线,做到宣讲依靠人民、面向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也是做好新征程理论宣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改革的主体力量,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回应人民群众的改革关切和利益诉求,才能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讲到人民的心坎上,落实到人民的行动上。
坚持宣讲依靠人民。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宣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设多元参与的理论宣讲队伍,充分发挥“青年宣讲团”“巾帼宣讲团”“劳模工匠宣讲团”“科学家精神宣讲团”“银发宣讲团”等宣讲队伍的作用,引导各行业积极行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持续奏响理论宣讲“大合唱”,实现“众人的事情众人讲”。
坚持宣讲面向人民。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坚持宣讲面向人民,要注重区分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群众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开展分众化、对象化宣讲。回应群众的思想困惑、现实关切,重点围绕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养老、育幼等群众关心的热点民生问题形成系列宣讲“专题库”,为群众提供丰富的宣讲“菜单”,使群众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点单”。坚持“先调研后宣讲”“边调研边宣讲”,在调研中发现群众需求、体会改革脉动、传递改革声音,实现身入基层、深入基层与声入基层的有机统一。
坚持开拓创新,强化宣讲理念创新、手段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在不断前进、事业在不断发展,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一刻也不能停止。”坚持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也是做好新征程理论宣讲工作的动力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顺应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不断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才能提升宣讲工作新质效,打开宣讲工作新天地。
强化理论宣讲理念创新。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善于把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贯穿到理论宣讲工作中,注重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同频共振。近年来,江苏以“数字赋能共建共享”为理念,探索打造了在线理论宣讲平台——江苏省理论宣讲共建共享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网页端+移动端”等形式对基层宣讲员开展宣讲培训活动,实现党的创新理论走上“云端”、直达基层。
强化理论宣讲手段创新。理论宣讲既要有理也要有趣,通过全媒体传播让理论宣讲获得“大流量”。要激活流量的“共情点”,讲好有思想的改革故事,善于通过讲故事来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要激活流量的“支撑点”,推进理论宣讲话语转化,善于把政治话语、理论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百姓话语,用家常话讲活大道理、用大白话讲透大理论,提升理论宣讲的亲和力。要激活流量的“增长点”,善用可视化吸引注意力,开展宣讲“+文旅”“+产业”“+项目”“+志愿服务”等跨界融合。
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宣讲协同联动、整体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强化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分轻重缓急,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系统观念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也是做好新征程理论宣讲工作的思维方法。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只有不断健全完善理论宣讲工作体系,积极构建“大宣讲”工作格局,才能不断增强理论宣讲工作的整体效能。
健全完善理论宣讲工作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要把理论宣讲工作放到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体系中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不断健全完善理论宣讲课程体系、师资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理论宣讲专家遴选机制、宣讲队伍“选育管用”机制、宣讲名师“传帮带”机制、宣讲品牌培育机制等制度,推动理论宣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积极构建“大宣讲”工作格局。理论宣讲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联系政策与大众的纽带。积极构建校地企宣讲联动格局,引导高校理论宣讲团走进企业、乡村、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广泛开展宣讲,促进青年在理论宣讲中提升政治素养、了解中国实际。积极构建省市县宣讲联动格局,将宣讲活动打造成展示各地改革经验和发展特色的重要窗口。树立“跳出宣讲看宣讲”的理念,把理论宣讲工作放到“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中整体谋划、系统推进,以“高质量宣讲”助力“高质量发展”,不断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理论宣讲工作的新贡献。
(作者:汪娅岑、汪桥红,均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