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实施更加积极的人口人才战略
2021-07-15 10:46:00  来源:新华日报

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作出“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重大决策。继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后,这是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的第三次重大调整。江苏作为大陆地区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少子老龄化”趋势已影响江苏人才战略的可持续性。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当下,要关注人口人才结构变化带来的冲击,实施更加积极的人口人才战略。

人口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人口总量是区域规模和能级的重要标志,是创新创业活力的源泉,是区域劳动力供给、公共服务需求、消费能级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区域影响力集聚力辐射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对于人口流入区域而言,不仅能形成劳动力供给规模效应,更可能增加人才供给,促进创新发展,助推现代化产业中心和城市中心的形成。而人口流出区域则老龄化程度加深,财政负担加重,丧失了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总体上由“政策性低生育”向“内生性低生育”进行转变。受多方影响,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目前的生育主力人口已经演进到以85后、90后独生子女为主的群体,育龄妇女人数大幅锐减且生育意愿降低。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就业与发展机会使得年轻人口大量迁入,相比重庆、四川等人口迁出大省,老龄化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缓和,但是仍呈现出老龄化程度高、速度快、空巢化比例大、区域差异明显等典型特征。据人口预测模型推断,江苏老龄化率将在2040-2045年之间达到峰值,未来全社会和家庭将面临劳动力老化、人口抚养比增高、养老保障压力加大等诸多挑战。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优质人力资本存量在城市和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发展阶段中,拥有相当基数和高素质的人群,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我省对优质人口人才的吸引面临着其他区域中心城市的激烈竞争。相比广东、浙江等地,我省缺乏首位度高的龙头城市,对于头部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存在着人才综合竞争力不足、高端人才短缺以及人才流失等问题。

“十四五”时期我省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人口人才政策。及时调整生育政策,探索建设全面生育友好示范区。面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和少子化危机,我省应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牢牢抓住宝贵的时间窗口,推进生育政策及时实现重大转变,综合施策,有效应对。

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积极构建完善生育支持体系。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积极打造生育支持型社会,尽力解除家庭生育的后顾之忧。加强育龄妇女保护,完善生育权益保障。为妇女提供全生育周期服务,提升免费婚检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面,健全出生人口监测网络,推动落实产假哺乳假,提高社会生育服务能力。探索实行家庭生育假。以家庭为单位,合理分配夫妻双方的产育假时间,消除性别歧视,弱化单独延长女性产假对其就业造成的威胁。实行生育补贴,降低生育成本。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政府通过孕期保健补助、住院分娩补助、婴幼儿托管机构补贴、延长义务教育等更多承担养育和教育子女的支出,共同降低生育成本,促进人口自然增长。

发展中心城市和都市圈,打造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强化中心城市和都市圈的增长极作用,支持南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支持苏州等继续提升城市能级,推动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公共服务,提高我省城市对人口人才的吸引力。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探索低效利用的工业和商服用地向住宅用地转换路径,促进我省城市房地产价格长期稳定。加大教育医疗投入,大力增加教育医疗服务供给,切实降低相关费用负担,补足民生短板,提高城市韧性,降低抚养直接成本。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推进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探索新发展理念下促进城市高效能治理路径,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提升人才政策“含金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强人才“引育并重”,借鉴上海、浙江等省市探索经验,更加精准地回应人才发展需求,推出我省“333”、双创等人才工程品牌的升级版,加强对现有政策的集成和升华,提高人才政策的差异性、特色性和吸引力。促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针对人才政策“碎片化”现状,聚焦重点领域、高端人才,进一步推进以“放管服”为核心的流程创新、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构筑对“高精尖缺”人才具有磁吸力的制度优势。率先优化人才评价体系,探索破“五唯”后的人才政策绩效提升,实行人才工作的动态治理和柔性治理,优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流程,完善有利于创新的评价激励制度。打造人才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南京“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等模式创新,构建“类海外”的人才发展环境,为人才提供全链条式服务。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好发挥市场主体聚才用才作用。充分释放科教资源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心城市支撑作用,提升高端要素集聚和辐射能力。发挥长三角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探索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路径,促进人才链、价值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匹配。积极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努力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打造“橄榄型”社会,提高群众在江苏的稳定收入预期。

丁宏 苗国(作者分别为紫金传媒智库高级研究员、江苏中特中心省社科院基地副主任;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