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2024年6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对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生态体系整体效能至关重要,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重大科技创新。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有助于实现更多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高效转化。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应用创新加速迭代,只有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才能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一是完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与计划体系。面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改进科技计划管理,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重大科创平台;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支撑体系,形成一批引领性技术成果、开发一批战略性产品,系统重塑科技发展体系。二是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与支持力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的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完善以促进协同创新为导向的交叉研究平台开放运行机制,设立基础研究项目,努力实现更多前瞻性、原创性、颠覆性重大发现和高科技成果供给。三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提升企业“建平台、强研发、促协同”能力,引导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融合、形成以高价值发明专利为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及时解决企业在重大技术攻关、数字化转型、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中的税费政策需求和疑难问题,细化企业信用修复机制,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数字龙头企业和智能制造品牌,塑造发展新优势;通过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健全科技安全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等重要举措,构建一个更加协同、开放、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
以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为目标牵引,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应遵循人才流动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快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做强做大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走好科技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要求,提升科技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探索和设置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推进多元化教育场景深入实践应用,与高等院校、企业、科研机构共建产教融合基地、特色研究院与特色学院,构建创新人才全周期的融合培养机制和体系;依托科技重大项目、科研基地平台、校外工作室等多种方式,深入推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分阶段培养和造就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科学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进一步提升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加大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立足现代化发展需要,创新实施高精尖人才领跑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等重要举措,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办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加快聚集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此外,针对科技创新人才服务的特性,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体系,在政策制定和服务上体现个性化、精准化,用专员队伍实现贴心式服务;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开展为青年科技人才减负的专项行动,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构建全过程、专业化、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科技创新合作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我们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合作交流,是破解人类共同发展难题的重要路径,我们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方位打造科技创新合作格局。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创新开放平台与合作机制,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不断增强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优化知识、技术和数据等创新要素配置方式,全面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在更广范围内汇聚先进优质创新资源。在提高科技协同创新能力方面,优化区域开放布局,进一步探索协同创新合作模式和机制,推进优质创新资源共享共用,促进科研、产业优势互补、协同联动,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扩大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建立重大科技研发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机制,优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对外专业交流合作管理机制;发起设立跨国的创新合作计划,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鼓励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依托高能级科创平台及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积极开展深层次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方面,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科技治理,筑牢科技创新安全屏障;围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布局未来产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活动,提升人民群众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加快打造一批创新之城,引导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