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构建高校党史育人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2022-06-21 14:36:00  来源:新华日报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就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提出了具体要求。高校是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党史是高校育人的必修课。推动高校构建党史育人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是当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凝聚青年共识、引领青年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重要保障。

高校构建党史育人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的实践逻辑。其一,党史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要求。立德树人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高校做好党史学习教育,用百年党史的丰富内涵教育青年、引领青年听党话、跟党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其二,党史育人是高校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的必然要求。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高等教育阶段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以百年党史教育引领“拔节孕穗期”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更是高校强基固本、铸魂育人的职责使命。其三,党史育人是高校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应有之义。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建设性质相同、内容契合、目标一致,两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是青年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论遵循。

不可否认,高校开展党史教育,尤其是用百年党史伟大智慧育人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思想认识上重视,但学习的学理性系统性不够;教育方式上多样,但对教育对象的启发性不够;资源利用上重“外”轻“内”,校史资源挖掘利用不足;育人成效评价上过于单一,多维度评价不足。因此,高校要从构建理论学习机制、协同育人机制和融合联动机制等方面强化党史育人的常态化、长效化。

构建理论学习机制,抓牢主渠道,激活新途径。一是要抓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规划好、设计好党史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利用好第一课堂,系统全面地讲深讲透党的创新理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所蕴含和折射出来的思想伟力,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学理性,引领学生精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党史观。二是要激活专业课、实践课等党史育人新途径,挖掘专业课和实践课中的育人元素,让党史在全面的课程体系中发声,形成党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创新成果,实现青年党史学习的“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构建多元育人机制,发挥主体性,形成立体化。青年是高校开展党史育人的主体,要引领青年学生主动加强加深对党史的情感认同,熔铸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底色,将科学真理融入鲜活教材,把家国情怀打造成新时代征程上最亮眼的“中国红”。要创新拓展党史育人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网络平台等适应青年学生接受知识的载体,用“青言青语”讲好故事,传授党史中的感人故事;同时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案例,以互动交流、现场辩论等形式增强党史教育内容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升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通过沉浸式实境课堂的打造,让学生在触景生情中感知党史中的真人真事,在潜移默化中把青年的爱国之情转化为强有力的报国之行。

构建融合联动机制,用活大资源,做到本土化。做好高校的党史育人,一方面要利用好本地本省和全国范围内的红色资源,将百年党史中艰苦革命岁月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凛然大义、奋进时代征程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敢闯敢干以及近几年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中国速度”“中国担当”的精神及时转化为党史育人课堂上最鲜活的教材,坚定学生爱国意志;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学校的校史资源,将学校发展改革进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进一步凝练成学生爱校、护校的精神传承,可通过校史通识课、校史人物主题话剧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硕的育人成果,提升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学生从爱校守小家逐渐成长为爱国护大家的实干家、奋斗者。

构建成效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聚焦多维度。把牢“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指挥棒,形成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效评价体系。一是要注重过程性。及时跟踪观察学生党史学习的过程,根据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等的反馈,调整方式方法,形成教学互动相长的育人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适时延伸至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链条,形成在校、实习、工作等全过程的成效评价体系。二是聚焦多维度评价。多维度既包含评价主体的多元,也包含评价内容的多维。评价主体上,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校教师、辅导员、实习单位等多方人员的综合评价,互相补充,避免评价的“一言堂”;评价内容上,既要听其言、识其心,更要观其行,以“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内涵综合考察学生成长、发展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等,教育引导学生将所学所感融入社会课堂,在社会课堂中经风雨、见世面、磨意志,用实干担当践行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进而真正实现党史育人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张彦会 沈瑞林(作者分别为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思想理论建设办公室主任,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中国革命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同研究”〈批准号2021SJB0118〉阶段性成果,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路径研究”〈批准号2020SJB0109〉阶段性成果)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