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以更大力度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2022-08-18 09:17:0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钺

【光明论坛】

7月份,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工业生产稳定增长,消费市场总体持续升温,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面对受通胀影响而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疫情多点散发、持续大范围高温等国内不利因素,我国经济表现出较强的韧性。随着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的协同推进,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管理的统筹实施,国民经济运行各项指标均已基本恢复到合理区间。

稳健的宏观政策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稳健有效的宏观政策是应对短期波动、保证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稳经济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应时而出,助力万千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积能蓄势,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总体稳定。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0.6%;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0.16%;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6.6%。

灵活的微观政策助力就业和物价保持稳定。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不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日常经营面临困难,就业岗位减少,市场活力不足,稳就业、稳物价、保民生面临新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灵活的微观政策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出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当前,我国合理加大微观政策力度,着力稳就业稳物价,扎实保障基本民生。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低于全年3%左右的预期目标。

稳定的能源和要素供给提振消费信心。提振消费信心,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释放内需潜力,对于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际能源供给紧张,而我国的能源保供力度持续加大,1—7月份,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5%、3.7%和5.4%。同时,各地加大交通、物流保通保畅的力度,保障要素和生产循环畅通,1—7月份,全社会货运量降幅比1—6月份收窄0.1个百分点。

有效的科技创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大国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高端制造、通信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方面的竞争空前激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系统布局和整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7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出2.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2.7%、33.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分别增长8.3%、6.8%。

综合来看,7月份我国宏观经济呈现出回升向好趋势。但是在经济稳步恢复的同时,仍然存在房地产业下行、青年人员失业率增高等多重压力,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下阶段,必须以更大力度巩固和强化国民经济恢复的态势,进一步稳住经济大盘。

一是坚持稳中求进,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健有效。“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一方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保证财政支出强度的同时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风险化解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确保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不断强化金融支撑实体经济的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断贷、抽贷。

二是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要进一步培育并壮大新兴消费,释放因疫情而被抑制的消费需求。例如,推动信息消费、智能消费、网络消费、定制消费、共享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的发展,挖掘并激发消费者的新偏好,拓展出新的市场需求。此外,大力发展服务消费,提升文化、健康、育幼等服务行业的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消费需求。

三是全面夯实就业优先政策,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我国实行就业优先政策,将就业置于“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之首,以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健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技能和岗位的匹配性。此外,鼓励国有企业与大学合作共建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加快促进技术型大学生和产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

(作者:王钺,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助理研究员)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