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深刻认识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
2022-08-24 14:2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徐璐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了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做出的顺应时代大逻辑的科学决策。深刻把握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以及现实逻辑,对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有着重要意义。

“新发展格局”的价值旨在充分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都应当基于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现实,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以辩证法思维处理好局部全局、当前长远等各方面关系,实现协调发展;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摒弃粗放式发展方式,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推动开放型经济,构建联接互通新局面;更要注意经济发展在覆盖、内容、方式上的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和共建共享。落实新发展理念,从实质上讲就是着力解决当前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最终回归于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

“新发展格局”的主体建构是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的国内大循环。过去我国更多依靠“外需”和“投资”拉动经济,“内需”动力不足。如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看,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代表的经济逆全球化潮流涌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全球范围内的“黑天鹅”事件,不仅对人类生命健康构成威胁,也造成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加剧了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复杂多变。而立足国内,我国人口总量全球第一,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脱贫攻坚工作的大力推进进一步缓解了贫困对消费的抑制,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人们消费的转型升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要把挖掘并满足国内需求,发挥内需潜力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新发展格局”的总体布局是以开放联动为内涵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发展体系,相比以往,新发展格局的开放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开放,它改变我国过去“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单循环开放,通过发挥开放的国内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成长中的作用,改变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形式、方式以及途径,将我国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有机嵌入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之中,以良性的、充满生机的、公平的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的汇聚,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共享的市场,为国际经济的有序发展注入新动能、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促使各国实现合作共赢,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主线是坚定不移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从当前国内外形势来看,供给和需求仍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其中供给侧是关键。因此,要继续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地相互结合,着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有效依托科技创新,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巩固前期成果、持续做好“三去一降一补”工作,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社会经济内在发展规律态势为导向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高水平自立自强。过去几十年,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我国产业整体处于国际价值链中低端,经济效益偏低,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们应当时刻警惕的“阿喀琉斯之踵”。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总体而言,构建“新发展格局”,意味着我国要把经济发展的主要牵引动力转向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的国内经济循环,加快科技创新、深化供给侧改革,以更深层次的改革和更高水平的开放为动力,有机利用国内国际双市场、双资源,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顺应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我国经济迈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阶段。

(作者为江南大学学生工作处副研究员、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15ZDA006〉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徐羽蝶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