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以有效治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2-12-20 13:57: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陈朋

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全党“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总要求。其中,治理有效既是重要基础也是有力支撑。历史和实践证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有效的乡村治理。但是,乡村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有效的乡村治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结合实际寻找有效突破口。总体上看,当前亟需从治理主体、治理平台、治理方略、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

培育富含公共精神的治理主体。有效的乡村治理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都离不开数量充足、能力匹配的治理主体。在众多的治理主体中,广大村民是最重要的力量。正因为如此,一直以来各地都重视村民主体性的开发和培育。然而,调研发现,忽略公共精神的培育成为横亘在乡村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其主要表现是一些村民缺乏公共性,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愿不强甚至有意回避。这说明,当前不仅要从数量上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而且要从质量上培育其公共精神。公共精神通俗地讲就是公众应具有的关怀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它超越了个人的狭隘意识和个体私利,是现代国家治理所需要的重要品质。因此,当前在乡村振兴中亟需下大力气培育公共精神。比如,可以通过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各类活动、产业项目开发、媒体宣传、身边人讲身边事等方式,引导村民树立公共意识,并以公共精神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治理。还可以建立乡村征信系统,以简便易行的奖惩机制鼓励、引导村民增强和秉持公共精神。

搭建促进公共参与的治理平台。良好的乡村秩序离不开村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维护,而积极的公共参与则源于相应的平台提供有力支撑。一些地方的实践探索表明,类似“村民说事厅”“小板凳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不仅能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而且能有效化解矛盾纠纷。这些载体平台的共同特点是: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有事要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的基本原则;形成乡村治理的自我约束力。这说明,当前要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类似平台,以释放其有效作用。比如,在日常公共事务治理上,可以通过基层党组织的引导,建立“协商议事会”“互助合作社”“好人好事宣讲团”等载体;在重点项目上,可以借助产业项目的落地,因势利导建立项目参与方、村民等多元主体协商合作、调处矛盾纠纷的平台。

坚持“三治”协同推进的治理方略。诸多地方的实践探索表明,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共进,是有效的乡村治理方略。在“三治”体系下,自治是基础,其优势是在确保党和国家政策得到落实的同时,能减少乡村治理成本;在保障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同时,能激发乡村社会活力。“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治既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保障和基本方式,也是衡量一个地区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德治是灵魂,它通过价值引领和风尚传扬,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选择等方面对村民进行规劝和引导,进而为乡村秩序构建和乡村有效治理提供内生驱动力。这说明,当前可以坚持“三治”协同推进的治理方略。在自治层面,就是要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不断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在法治层面,就是要着力提高各类治理主体的法治意识,让他们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和力量,善于用法治方式和手段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德治层面,就是要适应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需要,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的内在特质和村规民约所蕴含的道德规范,引导村民向上向善、重义守信,进而形成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建强建硬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的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坚强保障,也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引领力量。它既能发挥主心骨的引领作用,又能发挥谋长远的规划作用。正所谓“雁飞千里靠头雁,船载万斤靠舵人”。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从多层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在组织体系,关键在人。当前迫切需要聚集并充分发挥各种有效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对此,亟需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通过这些机制,不仅要盘活农村“存量”就地取“才”,也要广泛汇聚各类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在重视“人”的同时,还要注重组织体系自身建设。比如,延伸基层组织建设链条,把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以更好地了解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难,多方位服务群众,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吸引力。对于具备一些产业基础的地方,还可以探索构建“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的基层组织建设模式,实现产业振兴与基层党组织同步发展、同步过硬。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