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动摇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④
2023-08-22 08:56: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明生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并指出:“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动力。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新时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靠什么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

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胆地试、勇敢地改,闯出了新路、好路,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打响改革攻坚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同时,国家实行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着力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当前,高质量发展到了关键期。我们要把接续推进改革开放同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起来,围绕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战略目标任务,推进创造性、引领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深化改革攻坚同促进制度集成结合起来,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加强制度创新充分联动和衔接配套,提升改革综合效能。要把推进改革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结合起来,深入研判改革形势和任务,科学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时机、方式、节奏,推动改革行稳致远。”我们要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调高效,巩固和深化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梗阻、创新性政策的改革成果,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依然要靠改革开放,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的老祖宗没有讲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改革就失去了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不符合社会公平正义,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创新制度安排,关键要看是否有违背社会公平正义的现象,要保证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和党的体制等,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的协同配合。改革不是改向,变革不是变色。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所谓“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必须坚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确保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道路前进。

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增强我国的制度优势。能否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关键看有没有建立好的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我们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为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我们党在探索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及时把成功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与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面对的更多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高,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攻方向,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得各方面的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突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显著标识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我国创造良好国际环境、开拓广阔发展空间。中国不断扩大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

当前,中国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因此,我们要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我们要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世界看到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加速度,看到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中国决心。我们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江苏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对江苏的改革开放提出殷殷嘱托。立足新开局,牢记新嘱托,继续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推动高质量发展,江苏必将交出满意的答卷。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