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不仅是载入中国历史的喜事,也是载入世界历史的大事。在赴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实地学习考察后,我们更能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深沉持久的为民情怀。
寿宁县下党乡位于闽东大山深处,贫困落后、交通闭塞是下党乡过去的基本特征。担任宁德市委书记后,习近平同志第一次进下党乡是在1989年7月19日,因为车子没法到达,需要走很长一段山路。后来在回忆这次下乡经历时,他用了“异常艰苦、异常难忘”来形容;当年7月26日,下党乡遭遇了一场洪水,听到灾情后,他又当即决定前去察看和慰问百姓。1996年8月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非常牵挂下党乡,组织相关部门的分管领导再进下党,帮助下党乡百姓“摆脱贫困”。
如今,下党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变得通畅,与山外世界有了充分接触的下党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百姓生活迈入了小康,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参观学习的人一波接着一波,将下党乡的故事带出大山。“三进下党”也由下党人的集体记忆,上升为闽东大地的共同记忆。
下党乡人民至今都忘不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三进下党”的关怀和恩情。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为群众办实事,要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他们不但要听你说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确实,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有着深刻的内涵。一是为官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置于首要位置,以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下党这个地方,我来了一次,一辈子都忘不了。下党不摆脱贫困,我们就愧对乡亲父老。”二是干事创业要有钉钉子精神。这一精神通俗而言就是“想干事、能干事和干成事”,就是要在正确政绩观的指导下,树立问题意识,找准问题症结,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推进下党乡精准扶贫的实践中,强调要有具体的脱贫工作方法,比如推广“一村一品”,就要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跟进,实打实地上一个新的台阶。三是要勇挑重担实现更大作为。对于下党乡这个典型,习近平总书记主政宁德时,在宁德地区干部会上多次提及,并不断总结经验,为此后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精准扶贫提供借鉴。从下党到寿宁、从寿宁到宁德、从宁德到福建,再从福建到全国,有了这些经验,我们党对于精准扶贫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举措越来越有效,通过久久为功,最终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来到大山深处,听下党乡百姓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三进下党”的故事,更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常说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不仅在闽东大地给干部群众讲了许多道理,也为民做了很多大事和实事,更是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躬身带动下,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四下基层”制度在闽东大地蔚成风气。如今,交通便利了,信息通畅了,但“四下基层”依然是领导干部联系群众、走进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法宝。
无论是“三进下党”的实践,还是“四下基层”制度的创设,都在诠释一个理论问题:以人民为中心;都在回应一个历史命题:中国共产党从哪来和到哪去,为了谁和依靠谁;都在阐释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进而在变局中开创新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然是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落实这一重大原则,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更要将“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这句至理名言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