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江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长江文化的有效保护、传承与弘扬,需要通过城市空间的创新再造,更好地推动文化认同的构建与文化精神的延续。南京作为“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的首提地、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近年来在城市更新工作中,持续推动长江文脉与城市发展相融合,通过多种方式激活丰厚的长江文化家底:幕燕滨江风貌区、三桥湿地公园等升级为滨江观光特色公园,实现了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金陵船厂、梅钢、南钢等众多工业遗产被“活化”,成为工业旅游景点,以独特的文旅IP盘活存量;石头城遗址公园、江北大马路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了长江文脉的历史见证,催生了城市文化新空间。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文化实践中,南京应进一步在城市更新中讲好长江文化故事,发挥城市空间在延续人文记忆、凝聚文化认同中的作用:一方面,找到长江文化与当代城市叙事的连接点,依托长江文化基因的表达与再生走“更有温度”的城市更新之路,彰显南京“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实践中走在前列”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城市空间的有机更替续写长江文化的时代华章,增进城市更新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积极作用。
构建文化空间序列,让长江文脉有承载
活化利用南京长江干流与秦淮河、滁河、胥河的传统文化资源、工业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打造彰显长江文化的空间“连续统”。一是量身定制“点状”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方案。对具有不同长江文化背景、不同现实空间条件的文化遗产,制定多元化、定制化的活态利用方案:“外在”应体现南京长江文化在时间维度上的丰富性与层次感,为文化寻根提供依托;“内在”应因地制宜地引入文化休闲、国潮体验、艺术展馆、艺术沙龙、文创活动等业态,在呼应当代南京城市发展诉求下实现“长存常新”。二是为“带状”的滨江空间更新注入长江文化主题。作为南京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滨江空间的更新应在生态复建、绿道贯通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脉复归与文化贯通。建议以“跨江古都千年文脉”“红色之城爱国情怀”“江海枢纽当代风貌”等文化主题串联重要文化节点空间资源,推动“一江两岸”成为读懂南京的载体空间。三是通过“面状”延展在老城更新中延续人江共生的集体记忆。作为长江支流水系,秦淮河、金川河、胥河、滁河两岸分布着历史街区、古村古镇等资源。要在延续其传统风貌、街巷格局、民风民俗的基础上,鼓励其从物质形态更新转向文化内容升级,营造主客共享的情境式长江文化空间。
创新亲江生活方式,让长江文化可感知
做好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内涵升级与服务创新,推动长江文化与居民生活场景相衔接,不断放大长江文化的人民性与公共性。一是提升滨江空间可达性,打造南京城市漫步(city walk)的重要目的地。系统构建联系滨江区域与城市内部的慢行交通体系,形成岸线向腹地延伸的“鱼骨状”慢行体系,真正实现“引江入城”。改造升级一批观江赏景打卡地,在满足生态保护要求的前提下,活化利用现状码头和工业构筑物打造富有文化活力的亲江空间。二是提升滨水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与服务功能。对长江与秦淮河、胥河沿岸的公共设施进行提档升级,注重与周边景观、地形地貌的有机融入,打造集文化传播、图书阅读、艺术美育、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水公共空间。加强公共空间内公共艺术品的设置,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品格与精神,营造富有多元文化氛围的滨水场景。三是提升沿岸公共空间的使用效能,在城市更新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阵地和场景。进一步鼓励沿岸有条件的文化园区开放公共空间,为城市级别的文化事件、文化活动提供承载,发挥居民文化会客厅的作用,形成更具人文关怀、审美品位、文化内涵、服务效能和社会影响力的公共空间。
激活长江文化动能,让城江共生可持续
聚焦长江文化赋能城市更新,在满足生态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在文、商、旅、体等产业融合发展中注入长江文化力量,实现城市更新诉求的产业升级、活力再造、空间优化等多重目标。一是推动沿江地区形成世界级的、有永续发展价值的水岸空间。观之全球城市,其滨水区均经历了从“商品集聚区”向“商务集聚区”再向“创新集聚区”的更新升级。要充分激发滨江空间科技与文化创新活力,导入科技研发、总部商务、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等智慧产业,构筑南京城市探索新发展动能的引领性区域。二是在旧城更新中充分预留长江特色文旅空间。发挥文旅产业对城市更新的带动作用,在对旧城文化遗产与空间肌理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嫁接长江文化要素,为长江文化休闲游玩、长江风情市井体验、长江文化主题沉浸互动、长江特色歌舞演艺提供承载空间。注重高品质长江主题文化设施、文化景观的植入,推动形成“城区即长江文化景区”。三是发挥大型长江文化事件对城市更新的带动作用。策划并推出南京滨江空间艺术季、长江文都电影节等大型主题节庆活动,拓展夜跑、夜游、夜演等夜间主题文化活动。推动城市更新项目与长江文化事件的空间策略深度结合,可持续地体现并传达南京长江文化价值。
(何淼 李惠芬 作者分别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南京市文化英才培养项目“文化赋能城市更新研究博士工作站”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