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劳动力流动与减贫研究中的“态度”与“温度”
2024-06-20 09:39:00  来源:新华日报

长期以来,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和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构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特征事实。那么,劳动力流动与贫困之间存在何种内在关系?长期研究该问题的南京审计大学樊士德教授出版的新著《减贫: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多重效应》对该重大战略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这部30余万字的厚重之作,视野开阔,以宏大的叙事为读者展现了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历程与减贫的伟大成就。

首先,该书系统刻画了我国劳动力流动与贫困演进过程的全貌,并将其与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纳入统一框架,建构了该领域全新的分析框架。该方面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在总体框架上,遵循了“特征事实—机制分析—效应研究—政策研究”的逻辑架构。在研究内容上,在劳动力流动对贫困影响的考察中,既有农村贫困,又有城市贫困;既有欠发达地区贫困,又有发达地区相对贫困;既有中西部地区贫困,又有东部沿海地区贫困;既有收入贫困,又有多维贫困;既有短期贫困,又有长期贫困。在研究层次上,从微观层面考察了劳动力流动对家庭贫困的影响;从中观层面探讨了劳动力流动对城乡和不同区域贫困的差异化效应;从宏观层面剖析了劳动力流动对全国贫困的内在影响。

其次,全面解析了劳动力流动对贫困影响的内在机理、中间传导机制与多重效应,涵盖劳动力流入端与流出端的异质性经济主体的贫富体验,为观察和理解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及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与产出效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术视角。在这一过程中,最早提出、界定和测算了“劳动力转移刚性”及其带来的贫困由农村向城市、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空间位移”问题,这无疑对我国聚焦区域就地开发的传统扶贫政策形成考验。我国现阶段偏向于“区域就地开发”的传统扶贫政策存在“对象上的遗漏”和“空间上的偏差”。因此,区别于已有研究聚焦劳动力流动对产出增长的研究偏向,本研究不仅关注异质性家庭劳动力差异化流动的减贫与产出效应,而且着重研究了其城乡和区域福利效应,使得研究更加全面、深入,为解决城乡和地区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及促进共同富裕嵌入了新的研究视角、揭示了新的研究方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再次,深度廓清了差异化扶贫政策的执行阻碍,有效校正了传统扶贫政策存在的偏差,基于全国范围近万份微观调查的一手数据和深度访谈开展量化研究,为微观家庭决策、“因人因地分类施策”以及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贡献颇具实践意义的决策参考。劳动力对贫困的影响是复杂的、多元的,当前中国贫困治理工作重点向贫困出现多维化、异质性等方向转变,这对全国扶贫政策的顶层设计、分区域和城乡差异化方案的制定及微观家庭的决策提出了新问题、新考验。该书在微观上识别了需要优先干预与聚焦的对象和区域;在中观上校正了现阶段偏向“区域就地开发”的传统扶贫政策的偏差,为“因人因地分类施策”提供了直接方案;在宏观上为扶贫政策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提供了决策参考。

总体而言,该书视角新颖,观点独到,构筑了劳动力流动与贫困间统一的分析框架与全新的研究范式,全过程研究内容具有前沿性,方法具有创新性,实现了经济学、管理学、人口学、教育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同时,针对不同家庭、区域和城乡的扶贫政策进行了差异化的制度研究,颇具决策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是这一领域不可多得且具有开创性和前沿性的经典著作。

该书充分彰显樊士德教授十八年如一日在该领域深耕的严谨态度,又体现出他对于农村困难群体的重视与关心。正如他在“后记”中记录的:“劳动力流动除了对收入和贫困有重要影响之外,还会影响个体的发展与家庭的悲欢,而不单纯是一组抽象的数据。”因而,一个好的学术著作应该是有态度的,一颗经世济民之心显得格外温暖。

(程名望 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