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造士,为国之本。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一个国家的未来在青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加速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势不可挡,需要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阵地,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主体,要着眼新形势、把握新要求,围绕学生多元需求,继续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汇聚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强大力量。
关注学生当下学什么,注重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强化政治引领。政治性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更是其质量提升的保障。相较于高校其他专业课程更侧重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思政课肩负着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使命,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牢记“国之大者”,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首位,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不断提高学生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通过强化政治理论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广大学生立志为人民服务、为治国理政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注学生平时想什么,注重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强化理论延展。在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影响下成长起来的Z世代青年,他们求知发展愿望强、辨别是非能力相对弱一些,容易受到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的影响。思政教育要以深刻全面的调查分析为基础,练就明辨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各种模糊的、错误的观念的能力,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理直气壮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把大是大非问题讲清楚、讲透彻。思政课教师只有懂得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感召学生、影响学生,达到启智润心的育人效果;通过实现问题导向与答疑解惑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结合,真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理论知识入脑入心;寻找不同的载体传授理论知识,通过不同的媒介让理论“活起来”“热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关注学生目前做什么,注重在高校课题研究中强化实践指向。“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思想灌输,而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用于实践,创新于实践,实现理论培育和实践引导根本统一。要把联系实际、促进知行合一贯穿教学全过程,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注重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在守正创新中讲好新时代思政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让思政课更加可感可知、生动鲜活,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同时,思政课教师也应把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重点、理论的难点、社会的热点相结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灵活运用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有效引导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练就一身实现自我、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真本领。
(崔馨文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