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由省社科联主办的省社科界专家学者学习贯彻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座谈会在南京召开。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社科联主席曲福田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主持。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杨明等9位专家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这一主题作交流发言。各位发言专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从不同角度对全会精神进行了深入解读,为我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建言献策,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
回顾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历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是我们当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遵循。
江苏社科名家、苏州大学特聘教授任平指出,江苏如何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做示范,要全面深入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其中,一个重大关键问题是要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贯穿其中的现代化的改革开放观。所谓改革开放观是对“为何改革开放”“何谓改革开放”“怎样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为了谁、依靠谁、造福谁等关键问题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改革开放观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直接决定了改革开放实践的成败。
杨明表示,研究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十分重要,全面深化改革已带来历史性变革和系统性重塑。社科界应当承担起研究改革开放近半个世纪历史的重要任务,总结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深入分析过去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同时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支持,确保国家在持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发扬光大经验,汲取历史教训,避免过往的不足。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营商环境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部署,并统一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充分体现了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的鲜明导向和工作方法。
江苏社科名家、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康宁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江苏创新资源丰富,实体经济雄厚,必须在健全创新体制上在全国走在前、做示范。这既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又要加强推动创新发展的组织引导,激发全社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加强顶层设计,以长期目标影响预期,优化资源配置;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要推进由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企业配置创新资源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要形成创新资源更多流向企业的制度基础,完善对企业科技创新做出重要贡献人员的激励机制;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入新制度、新机制、新办法,全面完善创新资源配置、科研项目立项和成果评价,建立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的制度性生态。
苏州大学商学院院长冯博结合苏州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建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厚植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多措并举推动完善思想政治引领机制、市场要素保障机制、科技创新服务机制,持续深化一流营商环境改革,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坚定不移地以领跑姿态“走在前、做示范”。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韩剑谈到,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中一个鲜明特点是“强政府”和“强市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如何进一步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新型生产关系,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是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关键。他建议,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引导各地将招商引资工作重点从拼财税、土地等政策优惠,转移到优化营商环境上来,从而培育良好产业生态,实现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自然资源价值实现机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凸显了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江苏群众工作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李程骅认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谋划了江苏未来一个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其中包括要完善我省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明确了重点任务和突破口。进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江苏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度融合,让城市群、都市圈带动的大中小城市一体协同发展,提升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和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是江苏拓展产业空间与整合创新空间的重大举措。通过协作分工,拓展新领域新赛道,放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效应,由此释放的创造动能和消费动能,对畅通城乡循环、经济循环,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各项要求,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将提供持续的强劲动力。
江苏绿色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黄贤金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同时还要求“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因此,发挥包括生态产品、自然资源要素市场价值等在内的自然资源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助力强农惠农富农是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他建议,通过建立强农惠农富农的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核算支撑体系,建立强农惠农富农的农民权益保护支撑机制和自然资源要素市场支撑体系,进一步深化自然资源价值实现机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建设
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强调,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承载地,江苏肩负着总书记赋予的“探索新经验”的光荣使命,要不断提升江苏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江苏社科名家、东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樊和平认为,要以“文明思维”来推进我国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文明思维”的运用体现在多个方面,以人口老龄化为例,我们要以“文明”的视角来对待这个困扰江苏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要适应社会人口方面的现实变化,要将“老龄文明”纳入构建现代文明这个大框架之中,在如何推动老龄化向构建“老龄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再以“人文经济学”为例,“人文经济学”是一种文明形态学。只有从“文明”的高度来审视“人文经济学”,才能够得其真谛、领其要义,以“人文经济学”赋能江苏新实践。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曹劲松指出,江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成果集聚地,肩负着总书记赋予的“探索新经验”光荣使命,必须在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上勇当先锋,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走在前、做示范,加快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建设。他建议,以文铸魂,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上率先实现突破;以文化人,在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上提供江苏范式;以文惠民,在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上形成样板;以文兴业,在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上成为先导和示范区。
(整理: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