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的发力点
2024-10-29 09:5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米一帆

未来产业是处于萌芽期和产业化初期、具备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潜力的创新型产业形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载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旨在通过制度变革与政策创新,破解当前未来产业所需资本等要素投入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机制不畅等痛点,形成“制度有效—投入有力—供需匹配—产业进化—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的正向循环。

构建产投联动的投入增长机制。面向未来产业构建强有力、可持续的投入增长机制,本质上是要促成产业成长与投资收益的一致,实现以产引投、以投兴产、产投并进。江苏未来产业初具规模,2023年全省核心企业近1700家,营收总规模约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的8%左右,正处于力量蓄积与产能释放的关键转换期,对资金等关键要素投入需求大,为投入方提供良好回报的支撑力也较强。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江苏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功能,重点支持基础研究、早期开发、验证孵化等前端环节,并推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与相关设区市共同组建未来产业天使基金,规定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需以一定比例支持未来产业。在发挥政府投资示范带动作用的基础上,未来产业投入需坚持市场化主导模式。机构投资方面,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促进银行、保险、信托等机构为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提供长期资金支持;企业投资方面,创新创投尽职免责、容亏容错机制、长周期考核机制,围绕主业主责推动国资国企成为未来产业重要投入方,同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参与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等新型平台建设,推动民营企业成为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强化创业投资的增值服务功能。未来产业从前端研发、概念验证、小试中试、量产到大规模商业化产业化,需要穿越“死亡之谷”等高风险阶段,不仅有着较大的资金需求,在孵化转化、工艺熟化、产品研发、用户培育、市场开拓等不同阶段均需要专业服务的支持。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开拓未来产业的创业团队在从研发到产业化的不同环节,既需要创业投资满足其资金需求的金融赋能,同时也需要创业投资提供企业管理、产业引导、资源链接、资本运作、战略咨询等专业赋能。作为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主体,江苏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这些硬科技企业基本都获得创投资本的支持。在提炼和推广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江苏要结合“10+X”未来产业布局,引育一批深耕产业细分赛道、有能力精准识别并助力孵化“好种子”“好苗子”的专业创投机构,为更多硬科技创业企业提供助力其穿越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化增值服务。

拓展应用场景的投入牵引空间。未来产业的应用场景是可提供技术试验、需求验证、产品落地等功能的特定场域空间,是新产业新业态从概念到形成产品、从实验室到走向市场的试验场和加速器。未来产业技术路线、商业模式早期未知性、不确定性的特性,决定了在很长的时间段内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需要寻找适宜的应用场景,加速应用试错、迭代进化进程。强化应用场景牵引,已成为各地竞逐未来产业必须重点抓好的关键环节。江苏重点发展的未来网络、通用智能、虚拟现实等未来产业对大模型平台、算力支撑及模拟仿真、数字孪生等场景应用功能提出了很高要求,相应地成为资金、技术、数据等要素密集投入的领域。在应用场景的投入方面,针对未来产业在不同阶段的需求特点,要鼓励构建前沿科技建设验证场景,建设开放综合性和行业类融合应用场景,以场景应用推动技术产品定型、用户群体培育、市场需求挖掘;鼓励各地政府与相关企业、专业机构合作,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强化未来产业应用场景构建优化、建设运营、供需对接、示范推广等服务,形成涵养未来产业成长的最佳功能单元。

实施基于制度的投资预期管理。当前,信心问题成为影响经营主体决策和宏观经济走势的关键枢纽。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当务之急是强化预期管理、塑造正向预期,打破投资者从信心不足、预期走弱到保守观望、慎投不投的收缩进程。实施预期管理,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至关重要,稳制度才能稳预期,才能增信心。江苏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连续五年成为“最佳口碑省份”,有条件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走在前列,持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创造公平市场准入环境,强化投资法治保障,保障投资者权益。在改善投资预期方面,要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强化科技金融对创新投入的更大支持、对创新失败的更大包容、对创新突破的更大激励,构建“长钱长投”的制度环境,形成对冲风险、激励创新、陪伴未来产业“穿越漫长周期”的投资结构,形成全生命周期和全链条的投资赋能。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长三角新金融研究院。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24SJZD030〉研究成果)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