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10-29 09:5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马龙 王晓珍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新质态的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是人类生产能力的跃升。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既要从生产力内部要素着手,以经济体制的改革为牵引推动要素创新配置,促进要素的优质组合、提升全要素生产力;也要从生产关系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入手,强化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提高要素创新配置能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注重系统集成、注重突出重点。经济体制作为国家管理经济活动、执行经济决策、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方法与组织形式,关系着经济运行的效率、发展的质量,也决定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需要把握当前我国市场情况,明确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市场发育不够充分、体制仍不健全等现实问题。因此,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既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需要通过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市场约束机制、市场激励机制等,完善市场秩序,推动创新要素在市场中的流通、运转和配置。同时,“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并推动市场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创新资源包括科技创新的人才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等的配置效率,都能够更好地流入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与行业中。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支持管理机制。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要素的流通和资源的配置不仅需要发挥市场的作用,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支持管理。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需要着重提升政府对于市场秩序的管理能力,加强对创新资源的政策支持和引导,“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同时,政府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及时监测和了解市场变化,前瞻识别市场失序等潜在问题,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推动要素的创新组合和配置,实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此外,还需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防止市场失序和资源过于集中,也防止政府管得过多导致市场活力不足,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等等。

以生产关系改革为动力释放劳动者创新活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新质生产力诞生于传统生产力内部,而随着新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与旧的生产关系产生矛盾。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则必须塑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由于新的生产要素的产生,其带来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变化,包括产权的归属、交换与成果及利益的分配等,都与传统生产关系的内容和形式有所区别。这是因为,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其具有虚拟性、非竞争性、权属关系复杂性、衍生性等特点。此外,由数据要素带来的生产方式变革、产业载体变化以及劳动方式的变化等,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并依据其变化变革相应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关系。新型生产要素的复杂性与生产关系变革的滞后性,限制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需要进一步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以及主体间经济关系的变化,利益交织的挑战等,进一步改革传统生产关系,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关键是需要进一步明晰关于所有制、分配关系等生产关系主要领域的基本问题。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新质生产要素的产权制度,细化产权归属、明晰产权划分、增订产权细则,清晰界定各类产权的边界和权利主体,确保产权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为各类创新要素潜力的发挥奠定基础,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培育出的新型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分配方式,以及涉及的新型生产要素如何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新时代变革分配方式的重点转向。不仅要确保劳动者在参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还要通过完善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机制,包括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公益慈善事业等,实现广大人民共享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既实现生产力的跃迁,也实现人民的共同发展。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强化生产力跃升动力

体制是组织、制度等的体系,而机制则是体制内部的组织、制度、主体等的运行方式。体制与机制不可分割,体制本身包含其运行机制,而机制必然也是体制的运行过程。因此,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关键在于“因地制宜”。中国幅员辽阔,各省市各地区由于资源禀赋、历史地理和文化传统等因素不同,在发展的历程中呈现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则是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特征、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在中央层面,要健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明确体制机制构建的整体性要求、框架、原则与理念,确定体制机制构建与改革的方向及总目标。在地方层面,要给予地方政府与单位一定的创新空间,采取一区一策、特色发展的方式,依据各地产业发展的状况,明确其核心问题是提升创新能力还是推动产业变革,并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特色、劳动者状况和生产资料禀赋等确立精准特色的体制机制。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是系统性的,既包括整体性的发展机制与管理机制,也包括各种具体的体制机制,其关涉诸多领域和方面。具体而言,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尤其是建立并完善关于推动技术革命、生产要素创新配置等的体制机制;健全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既要健全传统产业转型的体制机制,也要建立未来产业培育与增长的制度供给和体制机制,为未来产业的布局与发展提供保障;健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提升劳动者对新技术、新知识和新工具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激励劳动者创新创造的活力等。

(作者分别为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