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把握高校教学数智化新机遇
2025-06-27 11:1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顾金春 李腾飞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新质生产力”揭示了一场深刻的时代变革,它不仅体现在技术工具的更新迭代,更预示着知识生产方式和文化创造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伴随着知识创造与技术迭代的极速增长,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更高的知识密集度和更快的创新节奏,迫切需要教育领域做出积极响应。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驱动、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对人才素养提出了全新要求。未来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更要拥有创新思维、数智素养和跨界整合能力。他们既是技术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创新的驱动者、价值的创造者。这种转变对高校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培养具有新质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如何让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在教育理念层面,必须实现从工具思维到范式重构的转变。数智化不是简单的“技术+教育”,而是要通过数智技术深度赋能,引发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系统重构。这种重构体现在三个关键转向:其一,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智思维、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素养;其二,从统一标准转向个性发展,借助数智技术实现精准画像和个性化指导;其三,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营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人机协同的新型教学生态。

就培养目标而言,高校必须构建面向新质人才的素养体系。新质生产力时代的人才既要掌握专业知识,更要具备新质素养。具体包括:一是持续学习与创新能力,既要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又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二是跨界融合与协同创造能力,能够运用数智工具,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通与创新;三是人文素养与科技伦理意识,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守护人文价值,实现科技与伦理的平衡。这些素养的培养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支撑、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

从教学路径看,应当确立“学为中心”的创新模式。这一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数智技术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善用数智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体应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创新教学形态,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打造虚实结合的学习环境;二是优化学习过程,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实现学情的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指导;三是革新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些“应为”维度的思考,勾勒出数智化赋能高校教学的价值所在。它要求我们既要立足教育规律,坚守育人初心;又要与时俱进,积极推动教育变革,真正实现从技术应用到教育创新的深层转型。理念的落地需要清晰的路径指引。在数智化赋能高校教学的进程中,我们应当着力构建融创教育、智能赋能、混合学习和个性服务的系统实践体系。

以融创教育激发跨界创新。融创教育不是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要通过跨学科知识的深度融通,培养学生的复合思维和创新能力。其实践路径可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重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设计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模块,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融通与创新;二是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问题导向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三是构建实践平台,利用虚拟仿真等技术,为学生提供跨界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创新。数智化教学环境的构建不是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要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打造智慧教学平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学全过程的智能支持;二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学习行为分析和认知诊断,为教师提供教学决策支持;三是引入智能评价工具,建立多维度的学习评价体系,实现对学习过程和效果的精准评估。

以混合学习重构教学场域。混合学习不是简单的线上线下组合,而是要通过虚实融合创造新型学习生态。其建设路径包括:一是构建数字孪生的学习环境,让现实与虚拟空间实现无缝衔接;二是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深度互动;三是建立灵活的学习支持服务,确保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和指导。

以个性服务提升教育质效。数智时代的教育服务应当实现从“一刀切”到“精准化”的转变。这需要我们:一是建立学习者画像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二是提供智能化的学习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建议;三是构建持续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把握高校教学数智化新机遇,还要特别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处理好技术与教育的关系,确保技术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二是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其数智素养的培养;三是要建立完善的数据治理机制,在推进数智化的同时保护师生隐私。数智化浪潮奔涌,教育变革方兴未艾。在这场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跨越中,高校教学既面临挑战,更迎来机遇。推进数智化转型,关键在于守正创新。既要以数智技术的力量激发教育发展新动能,又要以教育初心守护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期待通过教育工作者的持续探索,让数智化真正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有力支撑,为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注入新活力。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本文为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数字赋能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中国文学经典’课程体系改革与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