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学习新思想 > 正文
在百年党史中感悟文化自信
2021-08-24 08:26:00  来源:新华日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共同铸就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生根发芽,形成了新的政治文化形态,这种先进的政治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的组织能力,将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凝聚起来,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初步建设。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重大命题,全国的文化建设进入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的发展阶段。邓小平同志明确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1996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文化发展策略,强调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理论基础上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到了十六届六中全会,“和谐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文化工作开展的基本原则。胡锦涛同志在国内外重要活动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将文化自信作为国家发展重要战略来看待。

中国共产党推动传统文化转型创新,为全世界塑造了一个文明大国的形象。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秉承“亲诚惠容”的价值观念,与全球每一个爱好和平发展的政党共同协作、友好合作的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在百年的奋斗中引进了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与方法,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各个时期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传承,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已经深深印刻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进程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个时期都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在增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基础上,将传统文化中符合当代人审美的文化形式传播到全世界,在提升国内全民文化素养的同时又提升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党的革命文化孕育于启蒙救亡的运动中,党的二大提出了民主主义革命,党的三大强调引导工人农民参加国民革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诞生、红军长征的开始、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结束,在气壮山河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谱写了无数的爱国主义豪迈诗篇。革命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自身便带有礼义廉耻、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品格,这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更加具有大历史观的视野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革命文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塑造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价值,凝聚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策略和智慧,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推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为解决当代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思想定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建设塑造了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特质和思想精髓,同时,先进文化的发展创新又具备了新时代所倡导的科学性和人民性。先进文化的科学性建立在真实的社会关系基础之上,是具备理性的实证文化,它不断怀疑、批判一切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元素。而这种先进文化的人民性又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文化塑造过程中对人性的观照,突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经过百年发展,中国共产党为全世界提供了先进性的思想理念,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生态文明”“精准扶贫”“伟大建党精神”等。这些思想理念不仅引领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还为全世界的逆全球化发展困境、民族分裂主义活动和反恐问题、资本主义生态破坏问题、世界反贫斗争问题等提供了解决的思路与灵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百年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既是满足国内人民群众所求所需的精神力量,也为世界新格局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郭 霖(作者单位: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

编辑:秦春凤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