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学习新思想 > 正文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2-12-20 13:53: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陶爱萍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党的二十大面向全世界所做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庄严宣告,并强调:“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这样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求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充分把握自身的国情,构建一个适合管理巨量人口国家的制度体系,不断提升运用这个制度体系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进而达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将直接决定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选择与成败得失。只有迈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才能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体系。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时代担当。需要明确的是,共同富裕既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均等富裕,而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共同富裕既不是部分人的富裕,也不是部分地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普遍富裕。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更是一个社会公平正义的范畴。只有构建一整套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保障制度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也表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四个自信”显著加强。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两个奇迹”的创造,都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密不可分。因此,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就需要进一步增强辩证思维与法治思维,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过程,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正确处理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关系。为了避免在现代化进程中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中国共产党将“五位一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同发展。在“新发展阶段”,更加强调贯彻实施“新发展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发展与生态安全、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需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特别是生物安全、生态文明、公共卫生、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立法,形成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法律规范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摒弃西方那种充斥着霸权与掠夺的现代化模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和平发展与互利共赢的道路,通过科技创新,发挥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但是,当今世界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疾病流行等传统和非传统领域的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风潮有所抬头,个别西方国家动辄对他国公民、法人实施所谓的“长臂管辖”,进行国际霸凌。为此,必须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强化法治思维,树立法律斗争意识,“把法治应对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用规则说话,靠规则行事,维护我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维护我国企业和公民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