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担负起高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2023-08-01 11:1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方 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两个新的重要命题。高校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责任,理应与时代共振共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讲话,为高校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等目标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需要以中华文明的历史为“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观念,是高校教学育人的重要资源。对于高校而言,以中华文明的历史为“魂”,探索、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价值,是责任,更是使命。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华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原生态文明体,中华文明以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发展脉络,成为了中国道路的坚实根基和深厚底蕴所在。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以深邃的大历史观铸牢中国道路的文明根基,明晰中华文明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源头意义,教育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广大青年学子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讲清楚中华民族为什么必然走自己的路,讲清楚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讲清楚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带领青年学子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准确把握好、转化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让广大青年学子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需要以“两个结合”的精髓要义为“钥”。在世界文化大交流大交融大交锋中,如何让中国文化的发展更有方向感,正成为一个日益紧迫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高校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文化传承创新职能,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精髓要义,不断创新思维和工作模式,切实提升文化育人功能。“两个结合”的契合点是以民为本。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来源不同但有着理念上的一致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中国最基本的政治伦理,如“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等民本思想,正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相契合。“两个结合”的着力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也正是如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得以逐步呈现,从而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两个结合”的落脚点是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两个结合”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打开了文化创新空间,高校要以“两个结合”的精髓要义为“钥”,从教育主体和客体双重维度出发,推动文化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激发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创造力,引导他们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从而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基。

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需要以坚定文化自信、走好自己的路为“本”。文化自信,始终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立足脚下、胸怀天下、正视当下,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凝心聚力、培根铸魂、奋发有为,以青春之我,创造现代化之中国。中国道路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中走出来的,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连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与伟大成就,让我们更加有理由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坚定文化自信,高校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科学真理武装头脑,以先进思想引领航向,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文化主体性力量。坚定文化自信,高校要带头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以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深刻诠释中华文明的独特创造、核心理念和人文底蕴,构建起中国叙事体系,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智慧。坚定文化自信,高校要积极实践创新对外传播方式方法,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助力更多中国故事、中国元素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跨越,向世界展示大美中国的国际形象。坚定文化自信,高校还应持有开放包容的视野胸襟,充分发挥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积极弘扬尊重差异、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中华文明观,在新的起点上提振青年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厚植青年的民族情怀,让他们尽快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本文系2022年度扬州市“绿扬金凤计划”〈YZLYJFJH2022YXBS022〉资助成果)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