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10月23日,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召开,对推动我省在新型工业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以制造强省建设为统揽,以“五个三”要求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走在前、做示范。
今日起,本报推出“新型工业化 江苏在行动”系列报道,聚焦全省各地围绕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目标,扎实做好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展现的新思路、新举措、新作为。
江苏是工业大省、制造大省,但产业结构偏传统、产品结构偏中间的特征较为突出。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长远目标,要求我省坚持改旧与立新并举、当前与长远兼顾、发展和安全统筹,在巩固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如何有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大任务”,从而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传统产业焕新,做好“断舍离”文章
传统产业是江苏经济的“基本盘”,贡献了全省五成以上的工业利润、六成以上的营业收入,是我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石”。但轻工、纺织、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加工这些我省传统优势产业,也面临体量大、转型难度高的困境,该如何高效焕新?
一场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在全省全面启动。第一步,就是做好“断舍离”——
“断”掉粗放式发展模式。10月22日,“盛虹杯”2023连云港·徐圩马拉松赛开跑,这是全国首个环绕工业园区及港口的马拉松赛,彰显当地对石化产业绿色发展的信心。
“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项目,哪怕投资上百亿元,该拒之门外就拒之门外。”徐圩新区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徐圩新区坚决避免“边开发边卖地边发展”,不挥霍一寸土地空间,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出功效,如今正向着万亿级石化产业基地加速迈进。
“舍”弃低端落后产能。今年以来,宿迁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降低1.9个百分点,3年累计降低5.9个百分点。“宿迁仍处于工业化中前期,我们坚定不移地做优存量,全面提升产业含绿量。”宿迁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宿迁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大力推进企业节能化改造、清洁化生产、循环化利用。
落后产能不能“一退了之”。我省聚焦轻工、纺织、冶金等六大传统行业,开展“淘汰落后、老旧更新、绿色转型、产品提档、布局优化”等五大行动,力争通过3—5年努力,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基本出清,重点行业老旧装备全面更新。
“离”开以低价格竞争为主的老路。眼下,各地瞄准补齐质量、管理、环保、安全等产业发展短板,推进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改造升级、更新迭代。
11月下旬,兴化高新区,江苏申源集团新建的高性能特种合金材料产业化及高线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进展顺利。集团副总经理赵衡介绍,改造项目总投资6.36亿元,建成后既可节约成本,又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节能减排,企业将更有市场竞争力。
“泰州市持续推进绿色制造,加快新技术应用、新材料替代、新产品开发,每年实施节能绿色改造项目100个。”泰州市工信局相关人士提供一组数据:通过聚焦工业发展“含智量”“含绿量”“含新量”,泰州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大幅提升,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连续两年保持在8%左右的平均降幅。
“焕”是过程,“新”是目标,“断舍离”之后,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在哪里?
工程机械是徐州最具竞争力的主导产业,该市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超过2100亿元,占全国市场超1/5。10月18日,首届工程机械技术创新大会在徐州举行。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表示,徐州主办这样的大会,就是明确要在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成果涌现、创新技术夯实等方面不断加力,构筑产业新高峰——加快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向技术工艺高峰攀登。
壮大新兴产业,以融合支撑“集群”
所谓“新质生产力”,是以实体经济为根本、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生产力。而新兴产业,正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今年前三季度,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9.8%、41.3%,工业向“新”发展势不可当。
继续壮大新兴产业的关键在于“集群”。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明确共识:一条产业链即使再完整也无法支撑起稳定安全的产业生态,必须进一步强化产业集群思维。
如何激发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康宁教授认为,“江苏有责任也有能力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对接上率先取得新突破,为全国积累经验。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打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锻强优势,促进新兴产业集群与先进前沿技术深度融合。
高新技术企业超2200家,坐拥紫金山实验室、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通过创新支撑,南京市江宁区建成高端智能装备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江宁正加快探索以创新为特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江宁区委书记林涛表示,江宁将以高能级平台为依托,高标准规划建设43平方公里的紫金山科技城,加强航空航天、前沿新材料等先导产业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力争产业产值保持年均20%的增幅。
——发挥“倍增器”作用,让集群发展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要进一步利用数据,释放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增长潜能。”省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处处长王国亮表示,我省数字经济规模超5万亿元,建议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通信设备等数字产业优势领域,培育具有产业链控制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
我省提出加快新兴数字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打造一批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应用示范标杆,高标准推进国家人工智能、车联网、区块链先导区建设。
——补上“短板”,让新兴产业集群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普遍在70%左右,而我省只有55%。“建议进一步建强融合薄弱环节,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级,夯实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基础。”省发改委服务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提升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商务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等业态占比,实施两业融合标杆引领工程,到2025年培育100家左右的标杆引领典型示范。
培育未来产业,厚植未来新优势
省政府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发布包括突出产业创新策源、推动强企育链集群、强化场景应用牵引、加大关键要素支撑、深化产业开放合作等一系列举措,并提出到2025年,我省将初步形成“10+X”未来产业体系,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谁能在未来产业发展上抢占先机,谁就能够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从而在全球竞争中领跑。”省发改委副主任高清表示,我省发展未来产业“时”“势”齐备——
从领域看,第三代半导体、新型储能等细分领域初具规模;南京、苏州获批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形成较为完整产业链布局;全省集聚新型储能企业180余家,营收突破千亿元,具备产业整合能力。
从区域看,苏南地区依靠创新资源集聚等先发优势,加强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同步发展;苏中、苏北地区凭借制造基础和市场优势,加快创新“技术策源+产业转化”区域协作模式,着力打造未来产业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新高地。
入局新赛道,厚植新优势,各方全面“动起来”——
科技创新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最初一公里”和“关键变量”。我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建有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90个,区域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但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亟待加强。我省将围绕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高速发展趋势,组织实施省前沿技术研发计划,健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机制,编制未来产业技术路线图和重大平台、战略人才、重大项目“一图三清单”,强化创新策源。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主体,只有做强经营主体,才能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我们将重点强化企业梯队培育。”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乔亦哲介绍,我省将元宇宙、人工智能等10条产业链列为未来产业链,还将继续重点引进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力争培育30家未来产业“链主”企业。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加入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推动未来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支撑未来产业发展,还需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未来产业集聚。省教育厅机关党委书记汪国培表示,将重点着力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两个方向,对接服务未来产业发展,推动在苏高校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实验室,培养一批具有交叉复合背景的未来产业创新人才和团队,为未来产业筑牢人才智力支撑。